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3章 (第2/2页)
的心理学院有独立的一栋教学楼,从教学楼正门进去,就是一排本院知名学者介绍栏。最大的那片位置,上面就挂着岳松年的照片。 他戴了副老花镜,头发花白,倒是没什么皱纹,微微带笑注视着镜头。下面是关于他的一长串介绍。 上个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毕业,曾在国内外多个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教授和研究员,目前是国内心理学会华南分会副会长,研究论文发表在《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nature human behaviour》等多个权威国际期刊上。代表著作更是有一长串,拉满了大半面墙壁。 可以说,岳松年在心理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林芜带他到走廊尽头,指着前面说:“最顶头那个阶梯教室,教授就在那边上课。时间还有一阵子,刚开始没多久。您如果累了可以往相反方向走,教授在这边有一个独立的休息室,我就在那边整理资料。” “好,我知道了,谢谢。” “那我先过去了。”林芜说完这话也不等他回应,急匆匆就走了,看来真的很忙。 * 秦骥他静谧走到了阶梯教室的门口,门口的信息栏上写着课程名称和主讲老师。 《认知行为疗法》(cbt),主讲老师:岳松年 秦骥又往前走了两步,从旁边的落地窗户里,能看清整个教室的情况。 那个在他年少时总是会出现在外公宅邸的心理医生,好像十几年来都没有变过,正顶着一头白发,和蔼又慈祥地站在讲台上。 “依恋理论由约翰·鲍尔比提出,它解释了早期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长期情感和关系模式。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个具体案例。假设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至关重要的亲人,或者具体一点,父母,这种丧失可能导致他形成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可能影响他的情绪调节和人际关系。” 说到这里岳松年停顿了一下。指向一名学生。 那名学生调整了一下坐姿,回答:“我认为,这个人可能会发展出一种逃避型的依恋风格,避免与人建立深入的联系,以免再次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 岳松年笑着赞许:“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分析。在cbt中,我们会帮助个体识别和挑战这些不安全依恋模式背后的认知扭曲,并发展更健康的应对策略……” 岳松年讲课的声音还在徐徐飘荡在教室内。 已经有学生在窥探窗边的他。 他不知道岳松年是否也看到了他。 刚过来的时候,楼道里很安静,秦骥穿过教室门口能够看到不少老师讲课,心不在焉的学生们会因为他的出现好奇的窥探——正如现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