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满唐华彩 第113节 (第2/2页)
“呵。” 杨玉瑶心想,又不是亲生父亲,薛白有何好奔走的。 但再一转念,自己给他寻了这样的家门,着实是失了面子。 “他如今在哪?出了这等事为何不来求我?” “听说今日一直在长安县衙。” *** 日落时,薛白正与颜真卿一道抵达长安城外一个村庄。 随行的还有两个吏员,四人在田地边翻身下马,牵马走过小路。 之所以过来,是因今日长安县衙召唤了薛灵的债主,准备处理这桩纷争,薛白还准备了钱财,打算在公堂上还债。 那债主却推说不在长安,且不再占长寿坊的宅子。如此,人在万年县,颜真卿无权再查,薛白遂主动说要往京兆府去告。 此事在长寿坊闹得沸沸扬扬,却一无进展。 颜真卿遂给了薛白字帖,要将他打发,不想这小子得寸进尺,想要拜他为师。 他自是一口回绝,不想薛白颇懂得纠缠,问他能否给个考验的机会。 颜真卿想到若能将一个攀权附势、误入歧途的少年拉回正道也是好事,遂允薛白在身边考验。 正好,他今日有些辛苦的公务要办。 而薛白为此甚至推迟了见杨玉瑶…… “你们村里,有个叫曲阿大的吗?!” 昨日下过雨,有农夫正在挖沟排水,县吏顾文德大步上前,高声问了一句。 那农夫愣愣的,答不出什么。 薛白于是也过去,笑着又问了一遍,“老伯,你们村里可有名叫曲阿大的人?” 农夫害怕地打量了他们,摇了摇头,好不容易才开了口。 “没……没有……” “还敢说没有!”顾文德是多年的老吏了,一看他脸色便知是在说谎,喝道:“欠了大唐的钱谷,还敢逃户,不怕被拿了吗?” “我……我……我们是裴家的奴仆,不交租庸调……” “果然,你也是逃户之一。” 那老农夫转身就跑。 顾文德当即便要追,在这泥泞里却根本跑不过对方,仅仅跑了几步,靴子陷在泥里,拔都拔不出。 远处的田地上,还有更多农夫纷纷而逃。 颜真卿却还很平静,站在那,抚着长须久久不动。 “县尉你看。”顾文德好不容易拔出脚来,抬手一指,道:“他们还敢骗县尉,说甚‘连一亩的口分田也无’,这里至少有上千亩。” “你莫急躁。”颜真卿眼中略有愁色,道:“过去看看。” 他安步当车,边走边向薛白问道:“你可知老夫此来是为何事?” “追逃户、收租庸调?” “是啊,京尹换了人,县令催得紧。” 薛白才知,韩朝宗果然是如其所言贬官外放了。 “老师,学生只能略懂,却还不太了解租庸是什么?” “莫唤‘老师’。”颜真卿道:“所谓‘租庸调’,租为田租,庸为力役,调为户调。丁男二十岁以上,授田百亩,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还田。每载,田租纳粟二石;力役二十日;户调随乡土所产而纳,多为绢绵,如绢二丈、麻三斤。” “不论田地多少,不论贫富,每个丁男交纳一样的租庸调?” “说了,人均授田百亩。”颜真卿道,“此为高祖武德年间之制。” 薛白一想便明白了,大唐开国快一百三十年,早就不可能人均授田百亩。 他沉吟着,问道:“若没能分得田地,也要纳租庸调?” 颜真卿面露苦色,没有马上回答。 一边的县吏刘景道:“只要户籍上记录授了百亩田,都得交,有些人将田地卖了,交不了租庸调便当了逃户,京尹又不停来催,这长安县尉岂是好当的?” 说话前,前方是一个小村庄。 有个气质不俗的中年男子迎上来,向颜真卿叉手行礼,笑问道:“敢问客来有何贵干?” “长安县尉颜真卿,追逃户至此。” “颜少府有礼,小人程五,乃是这庆叙别业的管事。” “庆叙别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