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初生牛犊 (第2/4页)
性格刚强的汉子,祖业原本殷实。其父曾饱读了十几年的诗书。后来家庭陡遇变故,家业一下子衰落了下来。到了他父亲的壮年阶段,已是穷困得不行。其父在郁郁寡欢,凄风苦雨之中,一病不起,悲愤离世。他尚在少年时期,就不得不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某日正在犁田,便被突然出现的旧军队的抓丁人用绳索强行绑上,在枪托,皮带,皮鞋的强制下,被强行编入了旧军队的序列,并被大军裹挟着,身不由己的来到了中国南部位于边陲的省份。 由于幼年时家庭已经衰落,因此他从未踏入过学堂的大门。但他却雄辩滔滔,博古通今,口才卓绝。能吼上几嗓子京剧唱段;能将古代经典故事,演绎得精彩纷呈;早年参加工作时接受过珠算的培训,竟能把算盘打得如行云流水一般稔熟。 因他公平正直,说话在理,久而久之,在当地树立起极高的威信。 他孤身一人在异乡漂泊,长时间的孤独,凄凉,使他产生了多子多福的观念。出门几十年,举目两茫茫,根本无法得知家人的死活。老母早年即已守寡,即使尚在人世,因为他的生死渺茫,也不知道倚门守望了多少个日出日落!也不知伤心欲绝到了何等地步! 由于他是逃离的部队,对家里的情况虽然一直默默关注,直接,公开联络的事,却丝毫未敢造次。他虽然万分想念家人,牵挂母亲,但也只能暗暗流泪。 这种有家不能回的漫长时日,达几十年之久! 解放了,他尝试着与家里联系,来来回回又是几年过去了,终于有了眉目,最终与唯一健在的弟弟联系上了。就在他打算动身返回老家之际,卻明,他的第四个儿子。带着既肆无忌惮,又洪亮浩瀚的哭声,呱呱坠地了。 卻明出生时,他已年过四十岁。卻明出生的时辰是寅时。那个时段,天还尚在夜幕四合的浓黑之际,四野伸手不见五指。正所谓“寅时不开光,卯时亮堂堂”。先生算卦说,此子一生劳碌,但聪明多才,福气过人。 他一来到这个世上,母亲饱受他折腾的日子也便开始了。刚刚坠地,就爆发出令人惊倒的哭声。那哭声响亮,宏大,既穿透屋瓦,又肆无忌惮,可以用惊天动地,底气十足,一发不可收拾来形容。 他表现出来的截然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嗓音宏亮惊人;最让他的母亲头痛,又最无可奈何的是,别的小孩一到夜幕降临便会恹恹睡去,而他,却恰恰相反,越是夜晚就越兴奋,越到晚间就越精神。 那种到了晚间精神就格外的好,精力超乎寻常的充沛,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为了使他能够睡着,母亲把但凡能够想到的方法,招数,全都用尽了,然而却并没有半点效用!他不仅没有丝毫睡意,反而更加兴奋了。“格格格”的笑着,“哎哎哎”的叫着,往来奔腾,玩得更欢了!。 世人尽皆沉沉睡去,经常是鸡都已经叫一两遍了,始终不见他有半点睡意。 长此以往,母亲的承受几近极限! 后来,极度困倦的母亲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无奈地把他用背带背起来,并撮上一两升的稻谷,到屋外的房下去舂碓。 四野的山峦黑魆魆的,时不时还传来鸟兽的夜鸣。伴随着碓杵起落于碓臼单调,乏味而有节奏的“吱——哐——噹”之声,他的身体也跟着有规律性的摇晃着,不知不觉间,他居然沉沉睡去。 这使母亲格外惊喜!以后,母亲一直坚持沿用这个方法直到他的生物钟变成同大多数人一样。 那时乡村称生产队,搞大集体,每天都需集体出工,家里的成年人都要忙着出工抢工分。没有喇叭,声音低沉的生产队长握着短烟袋,迈着缓慢而沉重的步伐,登上寨中最高位置那户人家的院坝,站在边沿处那棵巨大沧桑的大梨树下面,“嗡嗡”叫喊着出工,那声音仿佛来自于地底下。 听到喊出工,母亲慌忙火急的弄饭菜,她胡乱扒拉完,便一把将卻明从床上用背带兜住背上背,因为听不清楚,她还要再跑去找阳队长问一遍今天出工的地点,以及其他相关的安排。到了地头,带小孩的妇女们,就会选择一个地势相对平坦,林木相对遮蔽的地点,找干草,树叶来作铺垫,再把背带平铺于上面,小孩就可以安逸的坐在上面玩耍了。 虽然彼此都是三岁左右年龄的幼儿,在集中放置一处的小孩当中,卻明骨子里有一种顽强,勇敢,而有些小孩却会无端端哭闹,喊叫,甚至哭,叫起来无休无止,这种很没出息的性格,表现,很令小卻明反感。他的个头不大,但他会发声,作表情来制止这种既流鼻涕又流眼泪的哼哼,或哭闹。 有一次,他正在对某个哼哼唧唧哭叫的小孩实施威吓时,正好某个成年人碰巧看到了,便认定是他出手打了人。自此之后,只要他在的地方有小孩哭闹,大人们就会互相发问:“快去看看,是不是小明又打人了?”。他不知道背了多少次黑锅。 后来的事就非常戏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