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73悔恨 (第2/4页)
夫人在大平寺生产后,大出血,晕厥了过去。奴婢心里着急,就跟着寺里的一个小师傅去附近的王家村,找了个懂医术的稳婆回来。” “奴婢当时只离开了半天,大概两个多时辰,等奴婢回大平寺时,夫人还昏迷着,不过已经有大夫给她看过了,说夫人没什么大碍” “奴婢还听说,女婴因为羊水窒息,全身青紫,命垂一线。大平寺在郊外,大夫一时到不了,侯爷听说寺里的住持大师擅岐黄,所以,就把女婴抱去了住持那里,第二天才被抱了回来,有惊无险。” “当时,短短一天内发生的事太多了,也太混乱了,奴婢根本没多想,只觉得夫人这是吉人自有天相,这一胎生得虽有艰难,但还是母女平安。” 说话间,陈嬷嬷的声音越来越艰涩,声音像是从喉底挤出。 穆国公也没离开,就在屏风外听着,双拳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那双苍老却不浑浊的眼眸如深渊般幽邃,身形僵直如石雕。 穆国公夫人嘴唇紧抿,指甲深深地陷进掌心里。 空气沉甸甸的,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之后,沈氏又接着陈嬷嬷的话往下说:“我足足昏迷了一天一夜,对于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无所知,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别人告诉我的,说我血虚力竭,所以晕厥,说女婴一度危急,但所幸有惊无险 “我醒来时,小婴儿就睡在旁边的小床上,她很瘦弱,比寻常的早产儿更加瘦弱,甚至还没五斤重。” 至今,沈氏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幕,仿佛铭刻在她心中一般。 那是她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小小的婴儿睡颜安详,那么娇小,那么柔弱,彷如柔嫩的花瓣似的,她甚至不敢去抱。 沈氏又停下了,胸膛微微起伏着,她努力地平复着自己的情绪。 明明是炎炎夏日,可是屋子里却弥漫着一股彻骨的寒意。 穆国公夫人忍不住去看楚千尘。 楚千尘端坐在沈氏榻边的一把凳子上,姿态优雅,气度从容,带着一种岳峙渊渟的镇定。 这丫头实在是太冷静了。 穆国公夫人蓦地心念一动。 这丫头是聪明人,女儿和陈嬷嬷把话说到这份上,她不可能听不懂 所以 楚千尘是不是早就对她的身世起疑? 她是不是早就猜到了他们在调查十几年的事,也看出了女儿今天到底是为什么气病了 这孩子实在是太过聪慧了! 穆国公夫人看着楚千尘的眼神既慈爱又心痛,还有怜惜、欢喜等等的情绪。 她定了定神,才道:“大平寺的住持大师八年前就圆寂了,那不过是小寺,十四年前的僧人也没几个了” 而且,生孩子的事又涉及女眷,当时也没多少僧人会在沈氏所在的院落出现。 “我们派去大平寺里的人找到了当年的一名知客僧,今天人才刚刚抵达京城。” 顿了一下后,穆国公夫人小心翼翼地看着楚千尘的表情,接着说道:“那个知客僧说,当年你父亲曾去了住持那里,抱了一个襁褓出来” “后来,他偶尔间还听住持大师唏嘘地说过,希望那个孩子命大” 说完之后,穆国公夫人的神情越发显得小心翼翼,目光依旧注视着楚千尘。 在万寿节那天,她第一次见到楚千尘的时候,她就有种看到长女年轻时的感觉。 并不是楚千尘的容貌有多像长女,她们只是一双凤眼有八九成相像,而是两人的身段与气质很相似,让穆国公夫人一瞬间觉得熟悉。 其实到现在为止,两个孩子被调换的事都只是他们的猜测,没有更切实的证据,但是从种种蛛丝马迹来看,这件事有八九成应该错不了了。 沈氏不是第一次听到知客僧的这番说辞,此时当她再次听母亲道来时,心口又传了那种像是被什么灼烧、煎熬着的感觉,胸口又是一阵闷痛。 这种痛楚也表露在了她外表上,她抬手捂住了胸口,眉心紧皱,面露痛苦之色。 “阿芷!”穆国公夫人看急了,生怕女儿又被气得吐血。 屏风外的穆国公听到老妻的呼唤,也担心女儿,再也顾不上规矩礼数,绕过屏风冲了进来。 楚千尘就坐在沈氏的旁边,她的动作更快,从袖袋中摸出一个香囊,放在沈氏的鼻下。 “母亲,听我的,以鼻吸气,再口呼气。” “吸气,呼气。” 楚千尘语气平和地以言语牵引着沈氏,调增她的呼吸,与此同时,她又给她按摩着手部的几处穴道,并示意琥珀给沈氏抚背。 她不紧不慢的声音带着一种安抚的力量,让沈氏渐渐地平静了下来。 很快,沈氏就缓过一口气来,只是面色依旧微微有些苍白。 “尘姐儿,”沈氏反握住楚千尘温热的素手,紧紧地握住,“你还记得你二婶母说的那些话吗?” 她的手冰凉,声音微微带着颤音,连手都在细微地颤抖着。 “记得。”楚千尘点了点头,眸中浮起幽幽冷芒。 刘氏说,十四年前,徐婆子亲眼看到楚令霄抱了一个襁褓进了姜姨娘的产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