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九章预崩 (第1/2页)
十月中旬,伦敦冷得很早。 沉纪雯在清晨五点醒来,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忽然很清醒,像是身体早一步察觉了什么将来临。 茶壶刚烧开,房间里弥漫着金盏菊花茶味道,她戴着耳机打开邮箱,准备处理课程资料。 教授要求本周提交一份企业现金结构分析报告,最好能引用真实企业数据。她便邮件向欧氏要了一套非正式财务模型。 本意只是取材,她曾参与过项目资料归档,知道用哪几个壳公司的模型数据可以公开。 欧氏财务组没多问,很快回了邮件,还附上两份表格。 一份是她曾参与过部分内容的年初南湾项目案,一份是名为「Beta_Cashflow.xls」的Excel文件,日期为前两周,未加任何说明。 她原本只是随手打开。 可点开那一刻,她的心,轻轻顿了一下。 那是最新一轮现金流计划草案。 未脱敏,未删批注,版本控制处显示:「G.Draft_Final_Ver4」 她盯着屏幕,看着默默闪动的光标,一动不动。 这是正式的对内文件,是不能作为论文材料的。 她没立刻看内容,而是静静去厨房倒了茶,再回到书桌前,关上所有其他窗口,戴上眼镜,一页一页翻。 她不是第一次见这种表格,她知道什么是真实内容,什么是对外口径。 而这一份,是前者。 第三页起,有中环项目的更新版本,标注已调拨流动资金共计八千万港元,用于短期周转。但她清楚那笔资金原本划归南湾项目,原定为年底开盘所预留。 现在被抽走,南湾那边靠什么撑? 第七页的脚注打着「附加结构说明:-001-2回购条件已达」 沉纪雯顿住。 这是上半年就已经启用的中转壳,本应在第三季度前回购关闭,如今还在动用,说明上一轮融资根本没补回来。 她盯着那组回购时间,心里慢慢拧紧。 不是账有问题,是结构错配了。 再看流动性回笼区,资金时间线被强行压缩,甚至提前预估了十一月可能落地的购地保证金。 那些钱,还没到账。 她缓缓靠在椅背,手指摩挲着鼠标。 这一刻,她不是在预判未来,而是在确认现实。 欧氏已无稳定流动性。 她没有发问。她知道母亲不会说。也不愿说。 她太清楚了。 去年年底她还在欧氏工作时,有一次项目报告推迟的那晚,她看着母亲吃下那碗清汤面,连盐都没放。第二天照常上班,妆容精致,丝毫不露破绽。 母亲压根没想让她站在战场里。 这封邮件,或许只是财务助理转错版本,也或许是默认她能看,默认她会装作没看。 无论是哪一种,她都明白,这份文件,她可以懂,但不能说,也不能问。 中午时分,阳光终于从云层中漏下来一些。她坐在窗前看了一会儿,没有出门,也没有写课程作业。 她将那份Beta表格打印出来,用牛皮纸信封装好,封口处写着: 「E.Cash.Beta_10.23 私人留档」 然后默默将它锁进抽屉。 这是她第二次绕过母亲私下查看公司状态。 第一次是九月,中环那块商厦临时增资,她打电话给欧氏的副总裁秘书,问得很委婉:“我记得这个项目在你们手上?想看看是怎么做的,最近正好学到那块。” 对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抱歉,纪小姐,这一轮的结构我不清楚,您最好直接问董事长。” 她没追问。只是礼貌道了谢。 电话挂掉的那一刻,她就知道,母亲下了禁口令。 她不怪。 她理解。 那时候她还不确定是不是塌,现在她知道了。 不是“会不会”,而是“哪一天”。 那之后,沉纪雯开始认真关注所有经济新闻。港汇、空头、地产滞销、恒指跳水。她不看母亲怎么说,只看数字怎么变。 是市场在塌。 她从来没试图插手。也没有妄图劝阻。 只是习惯看得久一点,记得牢一点。 母亲不会叫她回来,也不会让她救火。她也不会真的越过这条线。 可她会继续看下去。 风从窗缝灌进来,带着一点初冬的冷。 她坐在书桌边,敲下一行课程分析摘要: 「真正的断裂,不来自判断失误,而是系统在反复灌入明天的水,填补今天的洞。」 她看着那一行字,良久,又默默将它删去。 十一月初,天气微凉,香港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