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山海经的一点想法  (第2/6页)
进度一直很慢,因为实在是太难整理,又太多了,往往十几年才整理出一套书来。    直到后来刘向刘歆时期,效率才突飞猛进,两代人就整理完了。西汉之后流传的所有典籍经典,基本上都是这两人编校整理过的,所以他们是经学大家。    也就是说,西汉之后读西汉以前的著作,基本就是看他俩决定的版本。    他们的效率有多快呢?快到原本十几座宫室盛放的竹简,最后只用一个宫室装。    我倒不是说他们故意偷工减料地删,而是有些竹简确实也没法整理,某一篇就剩一句或半句话。    但是呢,也绝不排除,他们删减时有私心。    在他们校书时,会写上附表,也就是删减说明。    比如《荀子》原本有三百二十二篇,刘向校定完,就剩三十二篇。    这删减幅度太离谱了,难怪两百年没做完的事,他父子两代人搞定了。    关于删减原因,他写了删减说明留档了,大体为三种。    第一种是重复篇目,所以删了。    第二种,刘向认为是伪作,所以删了。    第三种,则是因为不符合当时一些独尊儒术的思想,而被删了。    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大一统、独尊儒术。到了刘向刘歆父子时期,已经是主流思想。    荀子则主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就很不符合天人感应理论,但好在因为太有名,不用他整理都人人知道,所以他也删不了。    但可想而知,一些隐藏在无数竹简中的隐篇,不为人所知的,只要不符合当时大环境的,都在整理时都被删除了。    荀子的著作就这样缩水了十倍。    山海经亦如是,也有这样的删减说明。    刘歆校准完后,写了个《上山海经表》,大意是:我校准了山海经三十二篇,今留了十八篇。    他校书活活把山海经校少了十四篇!    至于那十四篇的内容,他根本没提,已经彻底失传,后人完全无法知晓了。除非尚未挖完的秦始皇陵,未来给个惊喜。    刘歆是儒家经学宗师,他的整理让很多典籍得以传世,继而留到今天。    可也让很多篇目内容,直接就从他手上没了。    而且刘歆的人品确实不怎么样,在他眼里,经文本就是工具。    他是王莽篡位最大的功臣,王莽靠舆论上位,而当时无数吹捧王莽的人中,刘歆就是领头羊,是当时学术文化领域的最高权威。    两人本就相交几十年,是铁哥们。王莽为了实现政治欲望,需要有一种新的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而刘歆所鼓吹的古文经学,其中颇有一些利于其篡汉夺权的内容,所以王莽利用政权的力量大力支持刘歆推行古文经学,同时换取刘歆等人利用古文经学为其固位、篡权和托古改革造舆论,提供理论基础。    王莽篡位后,奉刘歆为国师,基本就是让刘歆成为他的舆论喉舌。    然而在王莽做‘假皇帝’期间,刘歆做了一件蠢事。    他好死不死,在功成名就,人生巅峰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把自己改名刘秀。有人说他也想靠舆论当皇帝,但谁知道呢,姑且视为不知道什么原因。    总之在王莽篡位登基后,社会有一句谶言越发热门起来,大体的意思就是刘秀当为天子。    王莽是什么人物?致力于改革的男人,当了皇帝他的第一步已经实现,怎么允许出来一个‘刘秀’搞幺蛾子?于是丝毫不念旧情,直接以谋刺皇帝的罪名,把刘歆这个最重要的文宣员杀了。    叫什么名字不好,改这个作死的名字。    杀死刘歆时,真正的刘秀还是个农民,在家放牛,并且与人开玩笑说:‘你们怎么知道那个会当天子的刘秀,不会是我呢?’    当然,光武帝有没有真说这句话就不知道了,但当时确实有那句谶言,并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谶言中的刘秀,就是刘歆。    刘歆这名字多好,取自诗经·大雅:‘其香始升,上帝居歆’。结果非要改名,至此晚节不保。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以他的人品,我认为刘歆在山海经上,删减了很多很重要的上古历史。    原本山海经中,应该有大量的关于五帝事迹的描述,如今只剩下极少数只言片语了。    为什么刘歆要删除十四篇内容?如果只是神话,他干嘛要跟一本怪力乱神的书较劲?    结合他删书的三大原因,重复篇目,可能有,但不可能全是。    他认为是伪作?这个就完全不可能了,要说伪作,他干脆全认为是伪作不好吗?一本如此神异的奇书,连作者都不知道,没有什么伪作不伪作的说法。    最后就只剩下一种:不符合儒家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