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41章 南热北冷 (第1/2页)
如果没有左梦庚的刺激,崇祯的这种偏执还会继续下去。 一如原来的历史中那样,不断的犯错,不断的甩锅,最终导致众叛亲离。 偌大的江山全部丧失。 可左梦庚异军突起,刀锋所指,已经逼到了他的咽喉处。 生死存亡之际,这个年轻的皇帝终于在屡屡挫折之后有了那么一丁点的进步。 明知事不可为,他偏偏要喊打喊杀,还要捆绑上所有的臣子御驾亲征。 他知道这么做的结果吗? 他当然知道。 而他所求的也并非玉石俱焚。 这一招…… 叫以进为退。 作为历史上最霸道、最暴躁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将自己的性格牢牢的烙印在了这个王朝身上。 朱棣又是全盘学习他的父亲,再一次加强了大明的这个性格。 作为一个宁折不弯、遇强则强的人,朱元璋觉着,大明的人不能没有气节。 尤其是文武百官,作为国家的栋梁,一旦缺少了气节,则大明便挺不起腰板。 因此他一直在着重塑造这种气节。 以至于在这之后的两百年中,大明的忠臣义士那是层出不穷。即便是在明亡之际,依旧有无数的人选择舍身取义。 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做法却带给了后代一个极大的困扰。 大礼议之争,固然加强了嘉靖的皇权。可同样的,宁折不弯的臣子们与皇帝开始离心离德。 尤其是在处理国事时,一旦有谁对外稍微软弱,一定立刻就被口诛笔伐。 从名誉到肉身,彻底毁灭。 然而政治并不能一味的刚硬。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手段才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办法。 譬如崇祯继位之初,倘若当真能够拉下脸面,采取对后金绥靖的政策。 唾面自干,卧薪尝胆。 先集中全力解决西北民乱,无后顾之忧后,再倾全国之力,后金只怕会大难临头。 奈何崇祯这个皇帝好面儿,大明的臣子们又骨头太硬,并不允许他这个皇帝展现软弱。 于是大明就被逼的左支右绌、作茧自缚,宛如陷在了泥潭中越陷越深。 这一次,左梦庚带来的危机,让崇祯切实的感受到了灭顶之灾。 他不得不思考,眼下的这个十面围城,到底该如何脱困? 通过高起潜、左良玉、王之龙还有锦衣卫的情报,崇祯非常清楚,这些对手当中,左梦庚虽然是后起之秀,但他的实力也是最恐怖的。 顺理成章的,先易后难这个策略也就是最优解。 可他想到了大明官员们的德行,知道自己一旦露出妥协的打算,必定会有人群起而攻,将他架在火上烤。 这些官员们办事能力不行,可耍嘴皮子一流。 该如何破解这个局面,崇祯在装作晕厥的那一个时辰中,进行了彻彻底底的思考。 他想到的办法就是,要带着臣子们一起扑向火堆,摆出同归于尽的架势。 他很清楚这些臣子们其实骨子里最是贪生怕死。 真要让这些人随他出征、亲自上战场,保证很多人绞尽了脑汁也要阻止他。 这样一来,选择和山东媾和的人,就从他这个皇帝变成了这些臣子。 日后不管结果如何,滚滚骂名也罢,都不需要他来承担。 崇祯这一手四两拨千斤玩的异常漂亮,群臣全部入彀。反而还侥幸不已,觉着挽救了危局。 “陛下,臣等经过商议,赴沧州之人选,以张司马、张都院和傅侍郎为嘉。” 周延儒和温体仁联袂求见,报上了如上名单。 分别是兵部尚书张凤翼、都察院左都御史张延登和户部侍郎傅淑训。 张凤翼是工部尚书,正是该管。 张延登为科道言官之首,名为副二,实则监督,也是用来堵住言官们的悠悠之口。 至于户部侍郎傅淑训,则是为了那七十万两税银。 如今朝廷困局,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