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560、施粥 (第1/2页)
杨凡和林月如、小娘皮讨论造成当前状况的天灾人祸时,船终于进了蓟运河。到了遵化的地界。 杨凡这段时间在草原,走的时候还没有秋收。 现在秋收完了,农民交完了税就开始逃荒。因为他们已经一无所有。 遍地的灾民,蓟运河两岸,都是衣衫褴褛的灾民。河岸两边都是饿死的尸体。 每一有船过来,这些饥饿的灾民就伸出讨饭碗,哀求过往的客商,给点食物。 毕竟从蓟运河走的都是北塘口上来的商船居多。官船都走大沽口顺着海河走天津和北运河进京。 这些客商还可能给点吃的,要是跑到北运河向官船讨吃的,恐怕就会有被当场乱棒打死的危险。 杨凡站了起来,面色沉重的看着两岸抛荒的土地。 一条鞭法,把税收全部压在土地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纷纷抛弃土地逃亡。 沿途都是抛荒的田地,该种冬小麦了,可是土地都荒废着,一眼看不到头。 人都跑了,没有人种地了。 土地大量抛荒,加剧了灾情。导致粮食更加短缺。 「老爷,我们船上还有不少的军粮,反正仗也打完了,您看能不能拿出一些,救济一下这些灾民。」小娘皮小声的说道。 她知道军队才是杨凡的根本,必须要保障军人和其家属能吃饱饭。 杨凡估计,过了遵化进入自己的领地了,流民就少了。毕竟自己的领地今年大丰收,家家都不缺少粮食。 「停船吧,让亲兵营下去维持秩序,支起几口大锅,煮些稀粥给他们喝,不能太稠。长期饥饿的人消化都不太好,容易出问题。」杨凡叹口气说道。 大明的天下搞成这个样子,自己也只能改变依附自己的一部分人。 全天下这么多人,怎么管得过来。 看到杨凡的脸色,林月如说道:「老爷您这两年来,已经让百万之众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已经很了不起了。其他的就不用放在心上。他们是陛下的子民,又不是你的。您不必忧心。」 「我只是痛心,张居正一片好心,想减轻农民的负担,把人头税摊入田亩之中,是希望税赋更加公平。没想到没有好人来执行,反倒成了害民的恶政了。」杨凡痛心的说道。 小娘皮感慨的说道:「自古以来变法图强的,几乎都失败在了执行的人上了。没有好人给你执行,再好的政策都会变成残害百姓的恶政。」 林月如也说道:「是啊,王安石变法,为了打击高利贷,推出了青苗法。低息贷款,年息两成。本意是减轻百姓的负担。但是地方官为了政绩,不管百姓有没有需要,强行摊牌贷款。到期百姓还不起本息,利滚利之下,就没收百姓房产和土地,搞得百姓哭声震天。」 小娘皮说道:「南宋末年为了抵抗蒙古人南下,财政军费都十分紧张。宰相贾似道打算把土地收归国有,然后按照田亩收税。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也可以减轻百姓负担。本来是好事。可是下面执行的人,想趁机兼并土地。按照一亩地25贯钱的价格,强行收购价值千贯钱的水田。自耕农纷纷破产,最后倒霉的都是小农百姓。」 杨凡心里感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