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三十七章 朝议 (第2/3页)
可说,然后就见秦中堂当众宣布完了钦差属员名单,都是从六部选调的。 在正常情况下,大明的督抚这样的钦差体制是“独官制”,所谓独官从字面上就能理解,一个官员的意思。 比如一般的巡抚衙署里,只有巡抚一个官员,其他属员基本都是吏员和武官。 但秦中堂毕竟比较特殊,不是一般的官员外放钦差,所以体制上要升格,弄几个正经官员当属员也无可厚非,体现出大学士出任钦差的与众不同之处。 随后就是廷推时间,秦中堂暂时离开中枢后,增补一名内阁大学士。 这时候,严阁老忽然对吏部尚书许瓒说:“按着惯例,廷推皆由吏部主持,今次你仍要主持否?” 严阁老这话听起来平平无奇,其实十分意味深长。 众所周知,当前两个最有资格入阁的大臣就是吏部许瓒和礼部张潮。 虽说廷推按惯例是吏部天官来主持,但如果许瓒有意入阁,肯定就不会亲自主持廷推了,哪有主持推举自己的道理? 所以严阁老的问话,其实就是怂恿许瓒跳出来与张潮争一争。 从侧面可以说明,对于答应秦德威的那些条件,严阁老内心深处其实已经有些后悔了。 但又碍于政治信誉,不好马上公开反悔,只能暗搓搓的怂恿别人上了。 于是许尚书又一次陷入了巨大的纠结中,一方面舍不得吏部尚书的权势,另一方面,又有点期盼象征文臣顶端的阁老大学士。 其实自从内阁有空缺以来,许尚书已经纠结了很久了,还曾经妄想着鱼与熊掌兼得, 但无论严嵩还是秦德威,显然不可能让许天官如愿。 众人很有耐心的等待了一会儿,就等着许瓒做出最后的决定。 “我想,这次主持不如换别人来......”许天官犹犹豫豫的说出选择。 正当此时,却听到秦中堂幽幽的叹道:“诸君听我一言。如果许大人不想主持,也无所谓,就让户部王尚书代为主持好了。” 秦德威所说的也是惯例,如果吏部有情况不能主持时,就由六部排名第二的户部来主持。 但此时秦德威提出这句话,也很意味深长。 众人顺着秦中堂的思路往下想,忽然发现,如果吏部尚书许瓒入阁后,又需要选吏部尚书了。 吏部尚书极其要害,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从六部里递补。 然后众人就发现,吏部之下几个部,户部、礼部、兵部似乎都是秦德威的人! 如果许瓒真不干吏部尚书了,就意味着吏部将会落到秦德威的手里。 想到这个可怕后果,严阁老也不淡定了,连忙又对许瓒说“还是你来主持吧! 许瓒:“......” 你严嵩今天到底是怎么了,被秦德威刺激得瞻前顾后。他是吏部天官不是小炮灰! 同时被两大强权惦记上,许瓒只能亲自出面主持,那事情就明朗化了。 张潮作为唯一候选人,不用想也肯定就是他了。 于是秦中堂的这位老座师,在八年之间从一个冷板凳从五品侍讲学士,变成了内阁大学士! 如果不是遇见了秦德威,只怕张潮还是要坐冷板凳,有些人便感慨,真是别人家的不肖弟子,若有弟子若此,夫复何求! 然后就是王廷相暂代主持军机处的提议,反对声音不成气候,同样也顺利通过。 在上朝之前,没人想的到,今天居然会议论如此多的大事情。 几件大事定了下来,翟首辅终于找到了刷存在感的机会,对大臣们说:“我等阁臣这就朝见太后,请太后定夺。” 如今嘉靖皇帝昏迷不醒,监国太子又太年幼,大臣们作出的决议,名义上还要在张太后这个摄政手里走一遍过场。 今天的大事有点多,阁臣们和七卿便出了文华殿,一起向同在皇宫东部的慈庆宫走去。 翟首辅代表朝廷向张太后奏道:“方才朝议已经议定,任用秦德威为钦差,赶赴东南平息倭乱。” 张太后听了后很诧异的问道:“为何要让秦德威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